数百年前,

“南海号”踏上华丽的旅途。

船上锦衣玉食,

夜夜笙歌。

突然在转瞬间,

一切都淹没在水下,

消失得无影无踪。

它将所有的秘密带入水底,

沉睡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的海域。

这艘船,就是一艘南宋淳熙癸卯年

(公元1183年)的古商船。

八百年后,它以“水晶宫”的方式重现人间,

坐落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

这样的重逢并不容易,

它离不开水下考古前辈们的倾力付出,

也离不开香港民间人士和团体的慷慨资助。

水下考古是否像想象中的寻宝一样有趣?

揭开当年的种种,

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答案。

01

中国水下考古队的前世今生

1984年,一个叫米歇尔的英国探险家在南中国海发现了一艘清代沉船。他们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从海底打捞出十五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和一百二十五万块金锭。

第二年,他们把打捞所得交给了荷兰佳士德拍卖行,经过为时九个月的全球拍卖,最终以两千万美元成交。后来证实,这艘沉船是由中国广州出发的东印度公司的“哥德马尔森号”。

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的重视,于是国家请来国外专家前来培训,又把学员送到国外进修,他们大多是来自各地博物馆的考古专家。

1987年11月,这样一批专家相聚在一起,中国第一家从事水下考古研究的机构——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诞生。

02

意外收获“南海Ⅰ号”

1987年,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想要在台山海域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沉船,却意外地打捞出200多件宋元时期的瓷器、银锭和铜钱等。


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条铜鎏金的带钩,形状和纹饰显示出明显的异国风格,为中国历代出土文物中所罕见。它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当时在场的,就有崔勇。那一次英国人去打捞,差一点毁了“南海号”。

英国公司当时为了节省成本,缩短工期,采用了最简陋的打捞方法。发现海峡下有可疑物体后,就把一吨多重的抓斗放到海里去抓。


文物打捞上来之后,除了部分金属器件完整,几百件的瓷器一下子都烂成了碎片。救捞局用了很多办法拖延时间,阻止他们继续打捞。

英国公司直到接到交通部的正式通知,同时船上吊机发生故障,才不情愿地停止作业,返航广州。

沉船文物很快转交给广东省博物馆,不久清理出二百四十七件珍贵文物。

打捞出来的精美瓷器,产地来自华东三个省份,有江西景德镇窑系的影清瓷、福建德化窑系的印白瓷,福建建窑系的黑釉瓷和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

“南海Ⅰ号”打捞出的四千余件文物,图为著名影星吕颂贤和陈法蓉前来探访。

“南海Ⅰ号”的价值远远不止它船上的珍宝。更重要的是它的考古年代不会迟于宋末元初。

“南海Ⅰ号”的沉没时间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沉没之处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它对中国航海史、造船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加上沉船水域太过浑浊。“南海一号”的后续挖掘工作只进行了一次,就被无限期搁置了。

03

意外结识,

拉开了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先河

有的人,交往一辈子,也不成朋友。有的人,只说了几句话,却成了生死之交。陈来发教练说,和崔勇他们几个的关系,即是如此。

1999年2月,考古队受港府渔农处的邀请,专程来到竹篙湾做水底考察。政府计划在那里填海造地建造迪士尼乐园,在工程开始之前必须确定水下是否有值得保护的古代遗物。

竹篙湾的水温很低,考古队的成员想购买几件潜水背心。听说湾仔有一家卖潜水器材的潜店,便想去一探究竟。

此时,陈来发教练刚从美国返回香港不久,在湾仔骆克道经营着这家潜店。负责接待的陈教练与考古队员们性情投契。即使当考古队结束考察回到内地,陈教练和他们仍有联络,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好朋友。

当时拜访潜店的有崔勇、张松等人。而崔勇,就是后来“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

陈来发和广东水下考古队的崔勇摄于“华天龙号”上。崔勇(左)见证了“南海Ⅰ号”被英国人发现,日本资助不成,及最后由香港同胞出资打捞成功的整个过程。

04

水下考古,一点也不好玩

同年9月,考古队邀请陈教练来福州一同考察一艘宋代沉船。

“我们当时住在海边一个叫定海村的地方,对面就是台湾的马祖岛。水下考古队在海边租了一栋两层楼的民房,装潢很简单,只有一张床和风扇,没有冷气,房间里很热。”

考古队告诉陈教练,定海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战要道,还与倭寇交过战,海域里有不少沉船。他们现在勘察的这条古船就是北宋的遗物,船上发现上千件瓷器,很有考古价值。陈教练听了,更平添了几分兴奋,恨不能立即跳下海去。

现实中的考古却完全颠覆了陈来发的想象。

刻板,枯燥,严谨。

日复一日,看不到终点。

“水下考古和潜水完全是两个概念。潜水是玩,水下考古是科学工作,主要靠科技,而不是靠潜水技术。一条船沉在海底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要靠数据去发现。第一是资料搜集,第二是用仪器去找,比如声呐、卫星导航等等。”陈教练说。

那个年代水下考古队的设备十分有限。陈教练跟着考古队一起,看他们如何工作。虽然条件简陋,但考古队很聪明,总是能将现有的设备最大化利用,克服装备落后的困难。

“他们把两条船绑在一起,在水下装了一个摄像机的镜头,对着一块板,潜水员在水底要说什么,就写在板上,上面的人看到了,就可以配合水下作业的人,非常方便。”

“考古队打捞时还要做很详细的记录,从几时入水,几时出水,游到什么地方,捞取什么东西,方位在哪,编号在哪都会有提前的规划,还要画平面图。他们取出每一件瓷器都非常小心,还会有相关记录。完完整整,没有一点马虎。”陈教练说。

05

陈教练的慷慨资助,

叩开了“南海Ⅰ号”的发现之旅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水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利用这些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也变得异常艰难。与面临的工作相比,当时国内水下考古力量相对薄弱,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也远远不足。

从“南海号”被发现以来,英国、法国、澳洲等国家曾先后提出合作打捞,但条件是瓜分所捞文物,他们的提议被政府断然拒绝。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南海号”的挖掘工作被搁置了十几年。

还有更棘手的问题。

“南海号”在1987年被发现时,露出的泥沙部分有一米高,面积在三平方米左右。可是,1989年再去探测时,只剩下约三十公分高,一平方米的面积了。

如此下去,海底的泥沙会淤积愈多,沉船露出的部分愈来愈少,“南海Ⅰ号”可能会完全被泥沙掩埋,永远消失在大海里,永无见天之日。

怎么办?陈教练听完更着急了。

考古队只能无奈地耸耸肩,“暂时没有解决的办法。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建高楼和高速公路,要博物馆去抢救陆地上的文物都来不及,水底下的事怎么来得及理会?而且水下考古发现文物的概率比陆地低很多,难度又很大,国家每年的拨款很有限。

难道真的要让它永远消失吗?

陈教练不甘心。太可惜了。

“如果有钱,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考古队说。

陈教练说,

他回香港去想一想办法,

看看有没有可能。

最终,由陈来发组建的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捐出了资金(60万港币)与潜水器材(价值60万港币)。

有了这笔价值120万港币的资金和器材,中国水下考古队得以重启“南海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除了慷慨捐助,陈教练还为内地人员提供了三十五个小时的高氧潜水理论及实地训练,教授他们使用双瓶进行潜水,以配合考古队在水下长时间的搜索。

06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 PADI 潜水教练

曾经我以为陈教练是一个超级富豪。毕竟在当年,一百二十万港币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没有商业回报,打捞上来的文物全部归为国家。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心甘情愿又义无反顾,如果不是富豪,他这样做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陈教练当时只是一家潜店的合伙人,在香港最多算个中产。

他说,他喜欢玩,喜欢冒险。

水下考古充满挑战,他想试一试。

他又说,年纪大了,总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也算是他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吧。

协助搜索“南海号 ”的“印洲塘号”,是陈教练当年所在潜店的船。

他不是很有钱,

还曾因为五万块而捉襟见肘。

 ▼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教练找到了当年搜寻过“南海号”的英国船长,这个船长手中有一张航海图,对沉船方位有相当准确的标记,非常重要。

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终于谈妥以十万港元成交,先付一半,找到后再付一半。但是,区区五万元现金却一时难倒了他。如果不是他的一个牙医朋友慷慨解囊,这一场跨国交易注定很难达成。

陈教练说,当时确定“南海号”的具体位置,张威改变搜索方向的决定很重要,没有这样的改变是不可能找到“南海号”的。英国船长的航海图也很重要,因为救捞局的航海图是自制的,过于简单,而英国船长的航海图有详细的经纬度。

 ▼

2001年5月13日下午,崔勇在海底发现了“南海号”。陈教练在次日立即前往东平渔港。他亲眼看到渔网在水中飘动,看到瓷器碎片在渔网上摇曳,看到“南海一号”静静躺在泥沙里,透出一种悠远的神秘,仿佛在叹息,也仿佛在召唤。

“南海号”被安置在长约30米的沉箱中整体打捞出水面。

2001年10月,政府拨款三百多万用于抽泥和打捞文物。2002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试掘,打捞出四千多件文物。2007年12月22日,整体打捞方案顺利完成。陈教练也受邀参与了“南海号”的出水仪式。

当“南海Ⅰ号”被整体打捞出水时,彩带飞扬,大家站在“华天龙号”热烈欢呼。

功成身退,陈教练表现得很平静,内心的喜悦却难以言表。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陈来发在1987年从美国 PADI College 毕业,成为了一名 PADI 潜水教练,后来又在1993年成为了 PADI 课程总监(CD),他说是潜水改变了他的一生。如果没有成为潜水教练,他根本不敢想可以做这样一件能让他为之骄傲的事情。

“南海Ⅰ号”成功打捞后的合影。陈来发(中)与“南海Ⅰ号”工程总指挥吴健成(左)和张松(右)。

“我希望喜欢水下考古的潜水员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热爱。”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安全。首先要掌握水下考古相关的知识,学会仪表、器械的使用方法。国内的水下考古要面临海水浑浊、能见度差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和设备的进步来慢慢解决。祖国越来越强大了,我相信中国的水下考古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陈教练说。


参考资料:

《不怕死的人——[潜侠]陈来发》张文中(著)

《南方都市报》2000年9月2日讯:香港同胞赞助百万,南海一号打捞有望

《太阳报》2000年9月3日讯:寻南海宋元沉船,港潜水专家义务捞国宝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