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底捡垃圾,去海底种珊瑚,这些听着好像很新奇有趣,但实际操作和坚持,并不容易。
保护海洋这句口号的背后,是万千潜水员一次次下潜的积累和努力。
先来说说「打击海洋垃圾」
首先,潜水员需要判断这些垃圾是否可以被清理。
有些垃圾已经成为了海洋生物的家。在这种情况下,在动手前,需要判断是否把某些垃圾留在海里是必要的。
同样,在清理海洋垃圾时很可能遇到疑似危险物品,例如具有腐蚀性或者锋利尖锐的物品。
如果遇到疑似危险物品,不要触碰它们,标记这处地点,并且在潜水结束后立即通报当地相关机构协助清理。
其次,垃圾重量会影响潜水员的中性浮力。
在水中进行打击海洋垃圾时需要保持中性浮力,潜水员通常通过通过呼吸或者调整BCD来控制自己在水中上升和下潜。
但当要清理的垃圾重量较大,会产生4~7公斤的负浮力的话,这时就不能使用BCD使其上升,如果单单靠调整BCD来抵消垃圾重量所产生的负浮力,在上升过程中,一旦松开了垃圾,这可能会使潜水员陷入无法自控地上升风险中。
因此潜水员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浮力袋来使自己安全的上升。
潜水员在清理垃圾时,一定要注意不影响安全——自己、潜伴以及海底生物的安全!
不触碰海底的危险物品、如果必须将垃圾放在BCD口袋里,要确保捡拾的垃圾不会划坏装备、在沙地中捡拾垃圾要注意沙对能见度的影响等等。
如果垃圾正好在珊瑚中间或上面,请在清理前先好好检查附近是否有小鱼,使用丁丁棒先把垃圾抬起,当你确保可以安全清理后,再轻轻的将其拿走,以确保不会破坏珊瑚。
潜水员通常会携带网袋、潜水刀和剪刀(不要把剪刀放在BCD口袋里)、叮叮棒、绳子、浮力袋、清洁海洋垃圾工具包(包括调查指引、数据卡、海洋垃圾识别指引)等工具。
并在清洁结束后进行垃圾分类,并报告和记录每一次潜水的情况。
耐心、技术、知识、经验、坚持等都是潜水员在打击海洋垃圾时不可缺少的,而支撑潜水员让每一潜都变成清洁潜水的,当然是守护海洋的决心和对蔚蓝的憧憬与热爱。
再来说说「珊瑚保育」
打击海洋垃圾是保护珊瑚的一种途径,潜水员大部分的 PADI 课程中都会被教授保护海洋环境,例如控制好中性浮力以免破坏珊瑚、不触碰海洋生物等,
除此之外,PADI 还设有珊瑚保育专长课程,无论你是否是潜水员都可以学习珊瑚保育的知识:珊瑚的生长环境、珊瑚的种类、珊瑚礁所面临的威胁、如何保护珊瑚等。
已经具备珊瑚保育知识和能力的潜水员通常会参加由海洋研究院、环保公益机构组织的种植珊瑚、珊瑚普查等活动。
海底种珊瑚、科普珊瑚知识看似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看完这几则故事,你会发现其实并不容易。
李秀保,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2003年,李教授跟随导师在三亚普查,虽然那时刚学潜水,但当他为水下丰富完整的珊瑚礁系统所震惊的同时,也坚定了从事珊瑚研究的信念。2016年,李教授带领20多名科考队员来到南沙群岛进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考察。这一次的行程为期40多天,吃穿住行全部都在船上,每天的主色调就是一望无际的蓝色。以至于科考结束后,李教授看到马路两边的绿植都觉得无比亲切舒服。
廖宝林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种珊瑚是他日常珊瑚修复工作的一部分,4年来,他所在的团队已经在深圳周边海域种植了6万株珊瑚。1000多天的水下作业,他们研究更新技术,让娇小的珊瑚苗种也能抵御海浪的冲击,还要抵住和应对海边瞬息万变的天气。
除了珊瑚种植、普查工作外,让渔民普及珊瑚知识也极其重要,幽灵渔网、炸鱼等乱捕行为,让大片的珊瑚遭受破坏。志愿者们在进行这项普及工作时常常困难重重,遇到不理解他们工作的渔民,有时甚至还会发生冲突,但为了能够让渔民们认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他们只能一遍一遍耐心的跟他们讲解……
海洋保护,任重道远。
但当这句口号不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变成实际行动:加入打击海洋垃圾、海洋清洁调查,充分利用你的每一次潜水,向身边的人普及海洋保护知识,成为珊瑚保育志愿者……
即使再小的助力,貌似微不足道,但也可以帮助海洋重回一份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