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北洋舰队初成,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海军力量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我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的。
我的出生并不顺利。那个时期的中国政府并不具备建造我的能力,于是政府就有了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的想法。
这次订购在英德两国海军部之间引起一场技术上的激烈争论,英说德不好,德说英不行。但其实它们都只为了拿到那笔巨额订单。
经远舰照片
“海军甫设,不妨并存其式,他日驶行日久,利病自见,再专责其一推广仿造,”这是李鸿章为了解决英德订单争夺而做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导致了我的出生。
我与我的姊妹舰——来远由德国制造,英造战舰则分别是致远和靖远。我们姊妹二舰一共花费了1739761两银,由于英德的争辩,双方攻讦彼此设计的问题,想凭借高质量独占往后中国的订单,时任德国首相俾斯麦甚至亲自过问伏尔铿造船厂相关事宜。
致远战舰
但是,德国此前并没有任何设计、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这次又拿了中国的银子来做试验,我反倒成了德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的“开山之祖”。
初期的舰队主力军舰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更被誉为“亚洲第一舰”,其规模一度成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九”。虽然不是大型铁甲舰,但作为“快船”的我有着铁甲舰无法比拟的高航速。
“经远”级军舰装甲防护部位(图中黑色带状及黑色粗线部位)
示意图(图片来自《北洋海军舰船志》)
我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系统采用两座往复式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拥有1座双联克虏伯210毫米主炮、2座单管克虏伯150毫米副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5门37毫米哈乞开斯旋转式机炮、1具固定式和3具可转向式457毫米鱼雷发射管。
1887年的1月3日,是我正式入水的日子。一艘舰艇的成人礼就是入水那刻,我知道,未来,我会面对很多风浪。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我被编入左翼左营,管带为副将衔,受左翼总兵节制。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战爆发。海战打响之前,我舰上供舰员在最后关头逃生用的救生舢板便被抛掉了,将士们有着破釜沉舟死战到底的决心。管带(舰长)林永升还命令“尽去船舱木梯,以防兵士之退缩避匿;将龙旗悬于桅顶,以示誓死奋勇督战”。
在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中日两国几乎全部主力战舰,这场海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我和”超勇“、”扬威“、”致远“一同被淹没在海洋中,连同200多条鲜活的生命。
管带林永生照片
历史对我的逝去描述的较为简易:在管带林永升的指挥下奋勇作战,随“致远”舰冲击敌阵,遭到四艘日舰围攻,包括林永升在内的231名官兵牺牲,仅16人幸存。
我和舰上的将士们令国人叹惋称颂,也令敌军叹服。“高千穗舰”分队长海军大尉小笠原长生在其著作《海战日录》中评价“经远舰”的表现中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高千穗舰
可是这些于我而言终归是遗憾,比起被缅怀,我觉得,那些沉没的细节更应该让世人知道。
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124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经远舰”调查工作队找到了我的残骸,也还原了一些细节。
我沉在了哪儿?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
最终,他们在辽宁大连庄河黑岛以南的老人石海域在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发现了呈倒扣状态的我,且船体主要部分已经被海底淤泥覆盖。这距离海战的主要战场丹东大东沟海域距离约有30海里(约合55公里)。
射火炮与鱼雷是那个时代主要的攻击工具,但是国家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队在水下找到了毛瑟步枪子弹。
毛瑟步枪是陆战时的惯用武器,这说明近距离发生了战斗。当日本的“比睿舰”从“经远舰”旁边穿过去的时候,林永生下命令要进行接舷战,号召所有的士兵登上甲板,每个人都是带着毛瑟步枪上去。
出水弹壳、子弹
海战爆发前,是否还添置了其他装备。诸如53毫米格鲁森速射炮、120毫米速射炮,这些在我的出厂档案都是不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水下考古工作来做解答。
“经远”号舰尾火力非常薄弱,这也是“经远”号饱受诟病的地方,速射炮一定程度可以弥补这些缺憾。至于速射炮的来源,以及究竟是否安装到位,我也不知。有传闻说,是李鸿章紧急购买了速射炮,对我进行临时加装,但究竟如何,还需要水下考古工作进一步确认。这些可能正是人员和武器终归没有磨合好的综合原因吧。
我的生与沉如同历史浮沉一样,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与故事。当他们发现我的那刻,我知道,我即将要和世人见面了,以残破的身躯与零碎的配件,和那些被泥沙掩埋的忠魂烈骨……
后人将发现我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为《再见经远》,是的,我等这一天等了很久了。想对你们说一句:
你好,我是经远,
谢谢你们让我再现。
想了解更多中国水下考古“经远舰”调查工作实录,请持续关注“再见经远”系列专题。
最后,感谢国家水下考古调查“经远舰”工作队的辛苦付出,是你们,找到了这艘古舰,再现了那段悲怆历史。